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 正文
天天观热点:“问诊”十余载 守护列车安全运行
来源: 扬眼      时间:2023-06-12 20:11:08

常州中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车间探伤区,昏暗的环境下,一支“诊断师”队伍正对列车关键零部件荧光探伤。

角落里,一个瘦小的身影全情投入,与弥漫着机油气味、满是男性工作者的区域“画风”格格不入。

这位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正是无损检测领衔技师张敏,是探伤团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相关资料图)

一腔热血,有志青年情定探伤

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室忙碌,是张敏最初的梦想。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专业出身,张敏就业前景广阔。许是伫立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火车头在她的脑海中烙印极深,抑或是受到在此工作的父母的影响,张敏走进了中车戚墅堰所检测中心,开始与列车关键零部件“打交道”。

从“小白”到“老手”的过程,总是漫长又痛苦。

为列车做“CT”,张敏先是在车间暗房洗了一年片子。“那段时间,总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渐渐地,张敏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想与列车关键零部件有更直接的接触。

由于关键零部件的损伤直接威胁到列车的运行安全,探伤工作尤为重要。探伤,即无损检测,是在不损坏工件或原材料工作状态的前提下,对被检验部件的表面和内部质量进行检查的一种测试手段。在中车戚墅堰所,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并不多。

于是,探伤,成了张敏职业发展的“课题”。

虽有凌云壮志,但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探伤工作需要过硬的理论知识,搬动零部件要耗费大量体力。自身的不足加上与同事的较大差距,让张敏郁闷了好一阵。

但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张敏虚心向老师傅“讨经验”,一步步“啃”下专业知识。“好在有师父陈士华的耐心指导。”张敏至今也记得这位“全国技术能手”的教导:做事胆大心细,始终把列车安全放在心上。

一路征程,无惧风雨险阻

2012年,张敏进入中车铁马,成为了企业探伤工作的“探路者”。

对接业务、出差、检测……“忙碌的工作中,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张敏说。

2016年起,张敏开始“往外跑”,哪里需要修车就往哪里去;2018年开始,出差成了张敏生活的常态,出差时长少则10天,多则一个月。

从不入住高端酒店,远离城市中央的繁华,工作时间也并非朝九晚五,张敏的出差经历,多是颠倒的作息、漫长的等待和恶劣的环境。

“列车的停靠点多半偏远。”张敏告诉记者,有时,只得自行寻找列车停靠点附近的出租房住上一阵。

列车的探伤工作,需要等列车停靠完毕才能进行。但列车停靠的时间,常常无法提前确定。走廊的座椅上,张敏有过从早上9时30分等待至下午1时的经历。“也经常从晚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张敏笑着摆手,“都习惯了。”

钻车底、攀车架,阴暗潮湿的地沟里,蚊虫聚集;盛夏时分,穿戴好工作服和头盔,无比闷热;沉重的工具箱,伴随工作全程,要扛起就走……张敏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经历了重重考验。

用柔肩担重任,以丹心铸匠心。探车工作不算“体面”,极其辛苦,却是张敏的坚持。一年间,她累计出差160天,春运期间,也冲在探伤一线。

“再苦再累都会过去的。我想像父亲教育我的那样,干一行、学一行、专一行。”张敏说。

一路走来,一个人到一个“家”

一路走来,张敏领衔探伤团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2020年,张敏在检测牵引杆锻件时发现,传统方法检测效率低、效果差。为了能够高效优质完成检测任务,一个月内,她利用业余时间,摸索出锻件圆角端部以及内表面裂纹超声波检测方法,使检测效率提高了45%,节约人工成本约10万余元。

此外,张敏还主持完成了《提升新型弹性轮超声波检测准确度》QC项目,实现薄壁型零部件斜坡面超声波检测零的突破,使得工时缩短50%,人工成本降低75%。

QC,质量控制,原本由企业质量工程师负责。对“蓝领”张敏来说,是一次全新、大胆的尝试。“公司鼓励一线员工创新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机遇。”项目推进过程中,张敏最感谢的,是接连多天、不厌其烦地对她作出指导的质量工程师杨洪文。

在中车铁马,“七彩家园”家文化将员工们凝聚起来。受到前辈、同事乃至晚辈的指导、照顾,张敏说,“有同事的地方就有家一般的温暖。”

独自出差的时间里,只要看到驻地同事,张敏都倍感安心。外出探伤时,小伙子们都会帮她扛重物,照顾唯一的女同志。

传递家的温暖,张敏倾尽所有,带出探伤资质人员15人、二级资格证书人员9人、高级工5人,逐步建立起公司无损检测人才梯队。“探伤工作需要新鲜血液,我能做的,就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年轻人‘可为’‘有为’。”

最近,中车铁马刚接下CR200J复兴号动车组大额订单。探伤区里,尽显忙碌。张敏忙活完手头的工作,又忍不住和几个年轻同事“唠叨”几句。

通讯员 常景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盛媛媛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