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 正文
异性朋友请吃饭,却掏出了团购券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间:2023-04-20 11:10:42

几年前,我还是一只母胎单身的“单身狗”,一个男生约我吃饭。

我们有相似的爱好,喜欢看书、逛博物馆、看展。虽是中学同班同学,但彼此的了解仅此而已。后来都到同一座城市工作,联系次数有所增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方在微信上时不时冒出来聊天,相约看展,再约吃饭。心理学家说,这是典型的雄性求偶信号。

那天傍晚,我们来到商场,对方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径直来到一家饺子馆。落座后,他拿出手机,向服务员出示团购券。

时间过去太久,我的记忆或许出现偏差。当时对方可能礼貌地征求了我的意见,然后我表示“吃什么都行”。

总之,我们到了饺子馆,他拿出了团购券。

视觉中国供图

那是一家典型的快餐店,桌椅窄小,让我联想到学校食堂。听到“团购券”的那一刻,我开始明显觉得有点别扭,但又说不清为何。

我们寒暄了几句,聊了几个中学同学的近况。饺子很快端上来,一人一盘,店家还赠送了一碟小菜。我们沉默地开吃。吃着饺子,我们先后拿出手机回复微信,看起来很忙的样子,然后离开餐馆,走到地铁口,告别。从此再也没见过面。

就连如今回忆这段小插曲,我的心情都有点沉重。

我知道,问题就出在那该死的团购券上。一听到那3个字,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但还要维持礼貌又不失尴尬的微笑。我想,如果是我请客,绝不会堂而皇之地当着人家的面拿出优惠券,就连“团购券”这个想法都是罪恶的。

后来看到一则新闻:有对恋人外出就餐,男生拿出团购券,女生立马恼了,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二人不欢而散。

看来讨厌团购券的不止我一人。但这个现象困扰了我很久:为什么团购券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适?甚至感觉受到极大的冒犯?

读了《怪诞行为学》,我终于恍然大悟。作者丹·艾瑞里举了个例子:丈母娘为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你是带一瓶60美元的上佳葡萄酒以示感谢呢,还是直接给她老人家几百美元,让她爱买啥买啥?

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如果选后者,估计会被丈母娘唠叨一辈子。但这是为什么?

丹·艾瑞里解释说,人们生活的世界,有些由社会规范主导(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人情”),有些则屈从于市场规范(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涉及钱,人们的关系就从社会规范转向了市场规范,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谈钱伤感情。

去高档餐厅宴客,谈论菜品价格同样是忌讳。钱一出现,感情就消失。就是这么神奇。

“团购券”比钱更糟,它还暗示了令人不快的一点:对方不愿意为你多花“冤枉钱”。即便是饺子这种家常食物,也要用券再省几块钱。

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但是行为经济学提出,人们的心理因素及非理性的一面同样值得关注。在重视量化、崇拜精确的自然科学潮流之下,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难免矮人一头,混沌的“非理性”更是难登大雅之堂。但不管传统经济学理论怎么吹捧“理性人”,我们愚蠢的人类确实经常跟着感觉走。

《怪诞行为学》解释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各种购物节上,看着价格旁边的小字显示“近××天最低价”“下降××元”,为什么有种难以描述的满足感?

电商平台总喜欢挂出“满200减30”的诱惑,哪怕需要买的东西只消50元,我也得想方设法再凑150元,以便节约30元。丹·艾瑞里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本能地惧怕损失。掉进促销的陷阱,我不是一个人。

即便是研究行为经济学、熟谙人类非理性的作者,也不能免俗。换新车前,他早就计划买一辆本田厢式旅行车,这样两个孩子杂七杂八的东西都能装得下。但到了4S店,一辆大红色奥迪轿车吸引了他,“3年免费换机油”更是让这辆车的魅力无法抵挡。可以想象,此后每当看到轿车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玩偶、婴儿车,丹·艾瑞里就得后悔为什么轻易被“免费换机油”吸引。

哦,再回过头来看那位用团购券的朋友,他也许只不过是惧怕团购券过期的损失而已。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